關注失智照護,關懷愛奇兒家庭—看見台灣長期照護的挑戰
文/天使心家族基金會創辦人 蕭雅雯
最近,我看到一則讓我久久無法平靜的新聞——74歲的心臟外科權威名醫林芳郁醫師罹患失智症,他的太太,也是醫師的林靜芸女士出版了《謝謝你留下來陪我》這本書,紀錄她如何從醫師的角色轉換為照顧者,陪伴先生走過記憶消逝與生活功能退化的漫漫長路。
身為一位長年走在照顧者陪伴現場的工作者,林醫師太太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因為她所走的這段路,其實就是許多愛奇兒家庭每天正在面對的現實。
這些年,我在無數場聚會、講座與輔導中,聽到無數父母傾訴他們的疲憊與無力。他們的孩子也許不是因為失智症,而是因為天生的身心障礙,需要一輩子的照顧與陪伴,但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所經歷的孤單與掙扎,其實與失智家庭如出一轍。
那些不被看見的長期照顧壓力
失智症會隨著時間推移,讓原本熟悉的親人變得陌生,讓家庭的日常越來越吃力。同樣地,愛奇兒的父母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被迫進入一場沒有終點的照顧馬拉松。他們得面對療育、醫療、行為處理、生活照護,還常常一人扛下全部的重擔。很多媽媽甚至辭去工作,放棄自我,只為了守在孩子身邊。
在「父母」與「照顧專業者」之間掙扎
林靜芸醫師提到,她常常在「醫師」與「妻子」的角色中掙扎,這段話我聽了好有感,在我們的陪伴歷程中,有太多父母也告訴我,他們早已不只是爸爸媽媽,而成了孩子的醫療助理、復健師、特教老師,甚至社工員,他們要處理的不只有孩子的狀況,還有來自社會的偏見與不理解,這種角色的混淆與撕裂,往往讓家庭內部關係變得緊繃、甚至破裂。
心理健康,家庭更健康
根據衛福部的調查,台灣近九成的身心障礙者與家人同住,其中將近一半無法自理生活,而主要照顧者以女性為主。在我們長年的服務中,我親眼看過太多媽媽撐到身心俱疲,卻沒有喘息的空間,她們習慣了不說,因為說了也沒用;她們選擇了撐,如果撐不下去了,那孩子怎麼辦?
我也親身參與過幾項相關研究與訪談(賴念華、李御儂、羅子琦、蕭雅雯,2020),我們看到一個清楚的現象:越是長期照顧的媽媽,越容易出現親職壓力、情緒困擾與孤立無援感。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不是她們脆弱,而是這個社會太缺乏「支持照顧者」的想像。
為什麼我們需要真正支持照顧者
長照,不只是補助金額的多寡,不只是服務是否到位。它更關乎近百萬家庭,每一天在生活與尊嚴之間如何艱難地做選擇。
從林芳郁醫師的故事,我們看見失智症如何牽動整個家庭的生活;從我們天使心家族接觸的愛奇兒家庭中,我們更清楚知道所謂的照顧,從來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無法預測的長期耐力賽,那些看似堅強的父母,其實每天都在用盡全力,撐住整個家。
我們相信:「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雙重浪潮席捲而來的台灣,我們的照顧挑戰只會越來越嚴峻。面對這樣的現實,我想再次說出天使心家族最核心的信念:「唯有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真正有力量的照顧,不只是幫助孩子,而是要溫柔地托住那個始終不曾放棄的父母。因此,我們推動各種以「培力照顧者」為核心的喘息服務:舉辦親職成長講座、提供心理諮商、建立父母定期聚會支持團體,讓父母們有機會說出內心的疲憊,有空間重新整頓關係與信心。我們看見:當父母開始被理解、被接住,他們就能重新看見孩子的希望與自己的力量。我始終相信,當一個社會開始願意陪伴那些正在照顧他人的人,那就是真正成熟與有溫度的社會。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照顧不再孤單,讓愛不再沈默。你我今天所關注的,就是為明天的自己與家人,種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