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宣導】這電影太真實了!小編哭到用光一包衛生紙
香港電影《無名指》讓我們在電影院裡哭到停不下來。
因為,裡面的故事,幾乎就是愛奇兒家庭日常的翻版!
當愛奇兒(許恩怡 飾)一出生就被醫生宣判「活不過兩歲」,卻奇蹟般一路長大,龐大的照顧壓力讓母親選擇離開,父親鄧叔彥(郭富城 飾)因自責而逃避,只剩奶奶獨自承擔照顧。直到奶奶病倒,爸爸才不得不回頭,重新面對女兒,以及深藏多年的愧疚……
※ 圖片-華映娛樂提供
走到生命的盡頭,最放不下的仍是孫女
年邁的奶奶是唯一沒離開的照顧者。主角爸爸因為自責與挫折漸漸遠離家庭;媽媽則直接選擇離開,照顧責任就落在奶奶一人身上。
或許正因為奶奶深厚的陪伴與愛,孫女才能一路長大。直到奶奶倒下前一刻,唯一的心願,就是讓父親和女兒再次團聚。爸爸才終於打開封存已久的盒子,盒子裡面裝著愧疚、自責、疑問與痛苦。
越在乎,就越害怕
劇中父親的掙扎,也許點出了照顧者最熟悉的心情。對許多照顧者來說,心裡總埋著一個聲音:「孩子今天狀況不好,是不是我又沒做好?」正因為太在乎了,所以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轉化為自責與不安。
唯有醫生和旁人的一句肯定「你把孩子照顧得很好」、「看得出來你很用心」,或是孩子在療程裡出現一點點進展,那顆忐忑的心才會短暫得到安慰。
生命能用 CP 值來計算嗎?
電影裡有一幕,是父親為了女兒的罕病藥物四處奔走,卻被議員回絕:「這麼高的費用,社會大眾會願意買單嗎?」這句話真實地讓人心碎。
回望台灣真實的處境,許多家庭都曾面臨同樣的難題。其中常見的困境就是,孩子需要一台電動輪椅才能獨立進出校園,但售價動輒 8–12 萬元,補助卻不到一半,父母必須自掏腰包 6–7 萬。沒有電動輪椅,孩子只能依靠手推椅,或由父母或老師推著走,不僅失去行動的自由,也錯過與同儕一同參與學習的機會。
直到 2022 年《輔具補助辦法》修正,補助金額提高,申請流程也更簡化,家庭才真正減輕了壓力。這樣的改變,讓更多家庭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然而,當社會在計算成本、效益與「值不值得」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生命的價值,真的能用 CP 值來衡量嗎?
奇蹟,是喜悅還是壓力?
※ 圖片-華映娛樂提供
電影後段,爸爸告訴女兒:「自己每天都在看奇蹟。」醫生曾宣告女兒活不過兩歲,卻走到了十七歲。但這份奇蹟的背後,同時也是另一種壓力。
許多父母在照顧歷程中,都懷抱著「孩子到幾歲時就會好轉」或「把握黃金早療期」的期待。然而,當時間一點一滴過去,孩子的狀況依舊,希望逐漸變成失落。就像起初誤以為只是短跑,拼了命地衝刺,才發現真正展開的,是場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
短短半天的喘息,為什麼那麼難?
劇中父親情緒潰堤後離開家,直到晚上才回來。愛奇兒就這樣獨自坐在輪椅上半天,等候父親的歸來。這樣的安排,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發生。
對一般父母來說,孩子到了國高中,已有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偶爾能有「放自己半天假」的小確幸;但對愛奇兒家長而言,「臨時抽身一下」完全是個奢侈的想像。這段時間誰來幫孩子抽痰、換尿布、餵藥?每個照護環節,都緊緊把父母綁在身邊。這也是愛奇兒家庭長年最大的困境之一:沒有一絲喘息的自由。
電影之外,更需要真實的支持
我們看見的不只是銀幕上的劇情,而是台灣無數家庭正在經歷的日常。父母、手足和祖父母幾乎全年無休,永遠得提心吊膽,擔心愛奇兒一個小狀況就可能釀成大危機。這樣的壓力,不只拖垮了體力,更是心裡長年懸著的一塊大石。
天使心家族 23 年來,一直陪伴愛奇兒家庭走在這條漫長的路上❤ 盼家庭在長照的重擔下不再孤獨前行。螢幕上的故事,只是縮影;而在現實生活裡,這一切正日復一日地發生。邀請大家,在理解之後,更進一步伸出手支持,把「孤單的照顧」變成「有人同行」。
• 支持➔ 2025,愛奇兒家庭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