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輝「應許之地」創作計畫聚焦愛奇兒 開拓藝術結合慈善新可性
- 新聞引據:採訪 央廣新聞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愛奇兒」是英文Angel的音譯,是對身心障礙者的稱呼。台灣知名攝影家周慶輝最新創作計畫「應許之地:天使星」,透過大量訪談,將「愛奇兒」與其家庭和社會互動產生的種種故事,放在作品中,希望藉由當代攝影藝術手段,引發更多社會反思「正常」與「不正常」界線,同時為藝術結合慈善開拓新的一條路。
台灣當代攝影家周慶輝的攝影創作系列,從「行過幽谷」、「消失的群像-勞動者紀事」、「野想-黃羊川計畫」到「人的莊園」,一路走來主題都充滿社會性,最新創作計畫「應許之地:天使星」,則把焦點放在「愛奇兒」議題上。
所謂的「愛奇兒」指的是身心障礙兒童,全台灣有將近90萬名「愛奇兒」,代表背後有90萬個特殊的生命狀態以及延伸出家庭的許多故事,牽涉就學、宗教、夫妻關係、手足、教育、終老長照⋯等問題,周慶輝花了35個月時間前置籌備,歷經316小時親自訪談,將收集到的許多家庭生命故事,經由當代藝術手段表達出來。
周慶輝解釋,他創作時總是不斷思考如何將「人的想像」藉由影像「具體」呈現,「應許之地:天使星」創作計畫也是如此,照片中會看到許多場景,透過演員演繹,呈現在餐桌上、在家庭裏,在教室中、在公共場合上,「愛奇兒」的狀態以及父母照顧「愛奇兒」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周慶輝還刻意讓演員藉由妝髮,如同西方精靈形象,在影像中呈現「正常」與「不正常」的分別,作品不多,但每件張力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周慶輝説,每一張影像中都包含許多不同令人不捨、痛苦的故事,仔細看會覺得充滿尖銳性,不舒服,有些還可以感覺到情緒張揚,但整體看又覺得視覺統一,很吸引人,顏色有其美感,這當中的處理其實是要費很多功夫。周慶輝認為,唯有作品能夠吸引人的目光,才可能讓想傳達的議題真正被注意到。
不過,周慶輝也強調,雖然他嘗試將藝術與慈善結合起來,但對他而言,藝術手段與藝術性才是他最在意的。周慶輝:『(原音)我就像一個做火藥的火藥師,我的工作是把他點燃,然後讓社會關注,讓更多人關注,而不是我關注而已,為什麼,講坦白一點,我也沒有能力幫助他們。』
但周慶輝也不諱言,昔日在媒體當攝影記者的經歷,確實深深影響著他現在的創作。周慶輝:『(原音)新聞沒有故事就沒有內容,沒有人就很難活靈活現,我想那樣的部分也影響我的創作,只是說我現在比較不是報導攝影跟新聞攝影,他們認為⋯⋯很多藝評家説這叫當代攝影,可是我的養分來自報導攝影,我們談這麼久還是故事,所以我沒有要放棄新聞攝影、報導攝影,我想要把那個故事透過當代藝術的手段表現出來。』
周慶輝指出,未來這些影像作品不管在國內外美術館或畫廊展出,每次展出導覽員就必須解說作品背後的故事,「愛奇兒」議題自然會被凸顯,這就是他認為藝術所能發揮的另一種慈善的力量,且影響深遠。
不過,由於創作過程複雜,加上碰上疫情,在缺乏資金下,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創作計畫只完成的第一階段,目前正在采泥藝術展出,畫廊並同步舉辦多場分享會,希望擴大社會參與,吸引更多天使預購作品,資助周慶輝下一階段創作計畫完成,一起協助讓「愛奇兒」議題引發更多社會關注。
周慶輝透過大量訪談,將愛奇兒與其家庭生命故事,透過演繹方式再現真實,呈現在作品上,張力十足。(采泥藝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