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憑經驗!天使心如何用數據,精準接住愛奇兒家庭?

「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好好坐下來喘口氣?」一句簡單的問候, 溫柔地接住一肩扛起照顧 「愛奇兒」孩子的單親媽媽。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總服務處社工督導黃鈺婷分享,「聽到這句話,這位媽媽先是愣了一下,然後開始大哭。她說,她從來沒有讓自己有機會坐下來想過這件事,為了她的女兒、她需要不停的工作。」為了女兒渺茫的康復希望,她的世界被壓縮成只剩孩子、工作與醫院,直到那句溫柔的提問,讓她第一次看見自己的需要。
這不只是她的故事,也是無數有著身心障礙孩子家庭的縮影。2002 年成立的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天使心)以英文 Angel 的諧音「愛奇兒」來稱呼這群身心障礙的孩子,「我們服務的對象,是愛奇兒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天使心家族認為,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他們不只是陪伴「愛奇兒」、更致力於支持他們的家人,為家長提供成長團體與諮商服務,同時也關照那些經常被忽略的健康手足,為他們創造可以抒發心聲、找到同伴的空間。黃鈺婷說道,「家庭成員一起來到這裡,各自有屬於自己活動與空間,回家之後能有共通的話題,也能在各自抒發後,繼續面對生活裡的各種挑戰。」
只有溫暖還不夠,天使心數據賦能的起點
這份溫暖的陪伴,是來自天使心家族社工持續的引導與同理,也是整個組織溫柔而堅定的支持。但光有動人的故事,並不足以應對時代的挑戰。這 3 年來,面對活動參與人數下滑與需求多元化,讓天使心開始反思:「為什麼愛奇兒家庭的孩子、爸媽、手足們會需要這些講座、這些服務內容?」、「我們該如何服務更多愛奇兒家庭?」這些提問,挑戰過去社工們長期依賴經驗和直覺的工作模式。黃鈺婷分享,天使心家族從北到南共有 5 個服務處(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這些服務處因著在地文化與社群, 個別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服務特色, 例如,台中多半的愛奇兒年齡較小,父母渴望學習教養知識、技巧;台南家長關心的是年老後孩子的安置問題;桃園的雙薪家庭需要喘息服務;而高雄的家長則偏愛手作與藝文等療癒的活動。

然而,當被問起「究竟是什麼服務吸引家長加入?」大家卻答不出來。過去基金會多靠經驗與口碑推展服務,經常說:「因為家長介紹家長。」但進一步追問「是誰介紹?一年能帶來多少人?」時,便語塞無語。同樣地,被問及「為什麼會是這些服務?」時,第一線社工多半只能引用文獻內容,「家庭需要紓壓、需要親職知能」等,可要提供更具體的依據,卻常常無法提出更客觀的佐證。這也讓團隊逐漸意識到:「是不是需求沒有被精準抓到?還是活動設計方式有待調整?」
正因為這份好奇與反思,黃鈺婷與夥伴們帶著期待,參與數位發展部「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專案,希望利用數據提供更客觀、精準的服務,來協助第一線的社工找出不同愛奇兒家庭真正的需求,並能藉由數字反向驗證服務的品質與成效。
從挑戰中學習,練習用數據說話
參與「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專案過程裡,黃鈺婷坦言,有著滿滿的挑戰。過去,每個服務處其實都會有自己建立的基本資料,例如家長來參與活動後的滿意度問卷調查等,當開始執行專案時,輔導顧問的一句話點醒了她們:「必須先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在資料裡找到需要的規劃與方向。」這句話當下,讓黃鈺婷很有感觸「發現自己有許多時候還沒想清楚真正的需求,就急著往『我要增加什麼資料、減少什麼資料』前進,思考跳得太快,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應該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身:我們是誰?我們服務的核心是什麼?我們真正想透過數據驗證與探索的是什麼?再接著盤點現有資料,進行標籤與分類,才能看出脈絡,最後團隊設定了 2 個目標:「了解家長們從哪些管道得知並參與天使心服務」,以及「觸及更多愛奇兒家庭,發揮更多影響力」,期望透過數據資料整理獲得答案。
剛開始,團隊將一個服務處的半年資料為樣本,把家長參加的所有服務、活動逐筆整理、記錄在 Excel 中。黃鈺婷分享,這過程既繁瑣又痛苦,甚至一開始還用「勾選」的方式標記每個機長參與過的活動;在輔導顧問的指導下這才恍然大悟,把「勾選」轉換成數字,才能進行統計分析。那段時間雖然痛苦,但也讓黃鈺婷第一次真正理解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如使用 Excel 樞紐分析、Power BI 來處理數據,為組織發展出更具體的服務設計立論基礎。

至於如何讓數據變革能順利落地,而非造成第一線同仁額外負擔,也是黃鈺婷不斷思考的問題。 蒐集數據勢必需要服務處的同仁協助,但若被視為「多一份工作」反彈在所難免,於是,團隊決定沿用原本的活動問卷,只需將新增題項「複製貼上」即可,後續統計與分析則由黃鈺婷與專案團隊負責,初步減輕了第一線人員的壓力。

隨著數據蒐集、分析逐步成為工作的一環,黃鈺婷分享於工作現場觀察到的改變,起初,部分同仁覺得似乎沒有必要,但隨著數據逐步呈現,同仁們也開始產生好奇:「家長到底是怎麼來的?」甚至有人主動提醒彼此追蹤問卷,還有服務處同仁自發建立資料庫,協助篩檢與統計。在這些轉變之中,原本被視為額外的工作,慢慢內化為日常的一部分,也讓「數據」真正走進了組織的運作。
用數據換來的溫柔,接住每個家庭的需求
當資料逐漸被整理、歸納後,團隊發現數據不僅提供了客觀的佐證與答案,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啟示。例如,他們更清楚地看見哪些活動最受家庭青睞,像是舒壓活動、假日的全家親子參與特別受到歡迎。黃鈺婷將這些結果分享給各服務處後,大家在討論活動規劃時的語言也逐漸一致,不再模糊地以「吃吃喝喝」或「手作」來描述,而是能更精確地指稱為「舒壓服務」,使討論更具體、更專業。

黃鈺婷分享第一個發現,數據驗證了長久以來的社工們的「感覺」——參與天使心活動有超過 8 成的新家庭,是透過「家長介紹家長」的口碑而來。在問卷中加入延伸問題,如「哪一位家長介紹您來的?」或是「從哪些社團、社群中得知天使心」等深入問題,讓團隊得以識別出這群家長社群中那些最常主動介紹新家庭的「超級連結者」。他們也發現,儘管這些家長充滿熱情,卻常常不知道如何開口或介紹,於是團隊計畫在 2026 年第一季,為這群熱心的家長設計專屬「教材包」,提供簡單明確的素材與話術,幫助他們更有信心、更具體地邀請他人參與,讓口碑行銷的力量能發揮得更有效率。
另一個發現,則完全顛覆團隊過去的想像。黃鈺婷提到,原以為那些願意長期持續參與天使心活動的家長,是因為課程主題設計精彩,能學到教養知識。但問卷數據卻提供截然不同的答案,「家長們全寫說:『因為這裡氣氛很好,很喜歡來這裡』。」這樣的答案讓她當下十分驚訝,也開玩笑地自嘲:「那麼內容真的不重要嗎?當初費盡心思設計課程、邀請老師,難道都不是關鍵嗎?」
進一步訪談後,他們才明白,所謂的「氛圍」其實來自一次次活動中微小卻溫暖的細節。曾有家長分享,「光是報到有被歡迎的感覺,有人能叫出我的名字,還記得我孩子的名字。你們直呼我的名字,而不是叫我『誰誰的媽媽』;連爸爸,你們也會叫他的名字,這是很少單位能做到的。」另一位家長則說:「孩子一到現場,就有志工立刻迎上前。」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家長感到被尊重、被看見,也讓他們更願意持續留下。

此外,透過數據與訪談的洞察,讓天使心發現其實有許多家長們,期望在活動中與其他人有更多分享、對話的機會。於是,黃鈺婷嘗試調整活動設計,例如將課程座位從傳統的排排坐改成小組圍桌,並刻意在流程中加入分享橋段,創造更多交流機會。這樣的改變很快收到正面回饋,有位媽媽說:「這樣的方式讓我先生比較能聽到別人的經驗,也比較願意支持我們繼續參加活動。」
在這些探索的基礎上,除了「氣氛」的塑造,「主題」的選擇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團隊逐步嘗試調整策略,例如鎖定國小階段的家庭,規劃以親職溝通為核心的主題等,透過數據,團隊學會用更客觀的方式檢視與設計服務,不再僅依賴直覺。數據沒有取代溫度,而是讓溫度更有憑據。
數據作為催化劑,拓展未來更大影響力
「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單純隨感覺講故事,而是可以結合數據來說故事。」黃鈺婷形容,數據賦能就像是「催化劑」,它並未改變組織「陪伴家庭」的初衷,但加速內部溝通的化學反應,為天使心沉澱出更清晰的服務藍圖。透過數據,社工也不再只是憑感動去推敲,而能更有自信地從數據中提煉出「家長的自我照顧與情緒支持」、「經營家庭關係」、「學習親子互動」等 3 大方向,成為未來服務發展的主軸。同時,組織也開始用數據進行「服務分級」,例如剛接觸天使心的家庭、參與半年至 1 年的家庭,以及持續 2 年以上的忠實家庭等,針對不同階段的家庭,提供更貼切的關懷與資源。
接下來,天使心將下一個重點鎖定在「健康手足」的服務上,過去,手足活動多半屬於零散經營,參與與否端看孩子意願,資料也集中在個別工作人員手中,缺乏系統化。因此,計畫將數據導入這群同樣需要被關注的群體。黃鈺婷也預見了這項新計劃的挑戰:「萬一調查手足參與活動原因,結果是因為父母叫我來的』,那麼宣傳重點可能就得轉回父母身上。」但她也認為若透過數據的協助,能更清楚描繪出天使心的宣傳對象,若能將資源集中也不失為一種收穫與結果。
走過這趟充滿挑戰但卻收穫滿溢的旅程,黃鈺婷建議未來想參與「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專案的組織,最重要的是「開放的胸懷去接觸跟嘗試。」面對陌生的數據世界,唯有願意敞開心胸,才能跨出第一步。其次是「不能太貪心」,回想起專案執行初期,團隊曾期待數據可以立刻給予所有問題一個答案,但反而陷入挫折。她提醒「尤其是中小型組織,在剛開始的起步時,最好是透過現有的資料庫開始,而非急於建立龐大的系統。」例如會員名單、活動簽到表等,在最基礎的資料中學習盤點、分類、提問,才是最務實且有效的起點。
最後,她想告訴所有在第一線奮鬥的夥伴,數據並非監督或考核的工具,而是最有力的盟友。「資料其實能帶給工作人員很大的鼓舞,讓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客觀的呈現與落實。」當那些日常的陪伴與溫暖的細節,透過數據轉化為清晰的洞察與成果時,所帶來的成就感將成為組織持續前行的動力。
1998 年起,天使心家族年年舉辦歲末音樂會,邀請大眾參與,傳達對於愛奇兒理解與接納的價值, 2025 年音樂會將於 10 月 31 日舉行(詳情點選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