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把他生成這樣、這個孩子是來懲罰我的??」
華人社會普遍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還有「大隻雞慢啼」一說。因此,一般父母面對孩子的異常發展經常選擇忽略,但最親近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卻會覺察異狀,而忐忑不安。當他們初次獲知孩子是愛奇兒(身心障礙者)時,空白、茫然、震驚、混亂、不敢置信等情緒五味雜陳,另外常見的是自責、罪疚:我怎麼把他生成這樣、覺得這個孩子是來懲罰我的。在這段時期,照顧者經歷許多強烈的情緒轉折,為了小孩,他們卻得忍耐、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淚水;「我已經連哭都在壓抑、都在忍,因為沒有辦法在家人面前流眼淚」。
孩子確定是愛奇兒時,是否領取身心障礙手冊往往又是一場為難, 照顧者多半感覺領手冊等於宣判孩子無望,而且帶有一種標籤污名。愛奇兒的診斷甚至可能影響其健康手足未來的幸福;「假如這個老二(愛奇兒的手足)他將來要結婚的時候,對方會不會因為就是他有個智能障礙的姐姐,而不願意這門婚事?」。朋友或鄰居無意的反應也會造成照顧者的壓力;「當他們再多問我們的時候,其實那是一個壓力,然後我要想想看怎麼去回應他,然後怎樣去處理那個人的情緒,對我來說其實是很大的負擔」。
打開心門,看見希望
小蘭是位家庭主婦,二兒子阿名是重度自閉症沒有口語能力的愛奇兒,夫家和娘家認為她生下這樣的小孩所以必須自己負責,在缺乏任何支持下成為10歲兒子的唯一照顧者。在照顧的過程中充滿了挫折感,當阿名表現無法依照自己的期待時,小蘭就會有情緒,母子發生衝突時控制不住就打孩子,但事後又覺得愧疚,常常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當基金會「個別化家庭服務」介入後,不斷的關懷並給予同理、支持打開小蘭心防,找到問題關鍵和處理方法,透過專業的協助也讓小蘭懂得如何自我情緒管理,改善了與家人間相處的模式進而增進彼此關係。
請支持「個別化家庭服務」-讓愛奇兒父母打開心門看見希望
天使心家族結合「社工」和「心理師」專業伴隨有愛奇兒家長身份的關懷人員之團隊合作模式,以家庭利益為優先,重於家庭生態系統評估的訓練,並發展適切的服務策略,奠定個別化家庭服務的基礎。在「個別化家庭服務」中以「社工」及「心理師」提供專業服務之外,並伴隨愛奇兒父母身份的關懷人員,提供電話諮詢、個案關懷訪視及心理諮商,把服務帶進家庭找到進入愛奇兒家庭的門,希望避免造成社會遺憾。
▲關懷訪視
分為一般及年終探訪,由專業人員進行家庭訪視並評估後續服務需求,包含協助其進行資源連結。年終探訪以經濟困窘家庭為優先,同時致贈關懷禮金。
▲諮詢與個管
專業人員透過電話、面談與家訪等方式提供家長或手足身障服務的諮詢,在需要轉介相關心理、特教與法律等相關專家進一步諮詢。。
經專業人員評估家庭風險較高且成員因應風險的能力與資源有不足之虞者,提供開案服務,由個管員協助家庭連結資源、恢復原有功能。
▲緊急生活扶助
專業人員評估家庭有緊急、臨時性經濟困難,且無法由正式資源獲得支持者,提供短期扶助金,並同步評估家庭是否有其他待協助的需求,進一步提供相關服務。
▲個管轉介心理諮商
經專業人員評估有較複雜多重困擾家長或手足,進行開案服務並轉介心理師進行個別、伴侶或家庭心理諮商,透過本會專業人員與心理師共同合作,協助其更有能力面對心理困擾與壓力,進而改善家庭關係。
指定捐款【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
•每月100元(含)以上持續捐款一年,即可獲得「天使心家族20週年紀念收納包+筆各乙個」